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家庭期望的达成,更是与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紧密相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既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迫切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在就业选择多元化的当下,学生极易受到各种功利化思想的影响。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拨开迷雾,摒弃诸如“唯待遇论”“唯城市论”等片面且短视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认识到每一份职业无论看似平凡与否,都对社会运转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例如,让学生明白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建设岗位同样能够为个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秉持艰苦奋斗观,凭借自身的积极进取,在任何岗位都能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如此,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使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做出更为理性和长远的就业决策。
(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思想政治工作并非孤立存在,它注重培养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非专业素养,正是现代企业和社会高度看重的关键能力。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更具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更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三)优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融合,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高校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审视与改革创新。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例如,在理工科课程中,可以融入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思政内容。另一方面,高校依据就业市场的动态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精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融合意识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相互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价值观的一般性引导上,对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深入了解。而就业指导教师则通常将重点放在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实用性内容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过程中对学生内在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引领作用。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两者融合的进程。
(二)方法手段单一
在教育方法上,无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就业指导,都存在方法手段相对单一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教育活动仍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讲座报告等单向输出方式,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针对性指导。在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单一、陈旧的方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融合的实际成效。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熟悉就业指导实际工作的复合型教师数量相对匮乏,成为两者融合的一大瓶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虽然在理论方面有深厚造诣,但由于缺乏对就业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实践经验,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实际相结合时往往力不从心。而就业指导教师虽然熟悉就业流程和市场需求,但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方面存在不足,难以从深层次挖掘就业指导中的思政内涵。这种师资结构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深度融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成立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学工部门、就业部门、各学院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紧密协作的工作合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例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各部门应基于各自的职能优势,共同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从源头上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实现。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广泛收集和精心整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丰富就业案例,尤其注重选取那些具有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深层次问题。例如,分析一些优质企业因诚信经营而取得成功,或因违背职业道德而遭受挫折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借助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求职技巧、职业发展路径等实用内容,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如通过讲述成功求职者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案例,激励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畏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职场环境,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例如,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切身感受到企业所倡导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培训与进修: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参加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市场需求动态以及职业发展趋势。同时,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强化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融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融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
打造网络思政与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在线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及时推送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就业政策解读、企业招聘信息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论坛、思政话题讨论等板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热点就业政策或思想政治话题,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引导,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个性化教育: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意向、思想政治状况等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这些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例如,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与之匹配的就业岗位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更贴合学生实际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切实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的融合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全体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与积极参与。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有效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学生就业工作之中,培养出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又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就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容应对大学生就业挑战,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者系: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汤沸)
责编:王汝福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